1969年互聯網誕生,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隨即被顛覆。
近兩年來,一種如同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互聯網技術一樣火熱的創新技術正在落地生根。
它就是區塊鏈。
都在說區塊鏈,那么,區塊鏈是從哪兒來的呢?它將會帶來什么樣的顛覆?
區塊鏈技術與比特幣的聯系
1969年互聯網誕生,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隨即被顛覆,它重新定義了通訊、新聞傳媒、零售等等。近兩年來,一種如同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互聯網技術一樣火熱的創新技術正在落地生根。它具有再次改變金融、改變人類生活方式、改變商業形態的潛力,這種新的技術就是區塊鏈。
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協議,2008年以來伴隨著比特幣的火熱,區塊鏈技術引起了世界各大銀行的注意。分布式賬本、去中心化信任、時間戳、非對稱加密、智能化合約五大技術特征,讓區塊鏈成為能夠顛覆傳統銀行業的可怕力量。
2008年以區塊鏈作為底層技術協議的比特幣誕生,這種技術思路化解了價值傳遞中的兩個難點。比特幣的開發者兼創始人是一位低調而又神秘的日裔美國人——中本聰,2008年他在互聯網上一個討論信息加密的郵件組中發表了一篇文章,勾畫了比特幣系統的基本框架,讓通過互聯網傳遞價值的難點迎刃而解。中本聰認為不能依靠某個中心建立信用,比如銀行、券商、政府等各類信用中介,中心化信用的結果是導致信息的不對稱,存在中心權力損害參與者利益、損害市場中其他方利益的情況。歷史證明違反規則的人往往是規則的制定者,比特幣的核心宗旨是發明一種不需要第三方的、不需要中介、自動運行的支付系統,也就是電子貨幣支付系統,這個電子貨幣支付系統中的信用不依賴中心權威背書,而是打造機器信用,實現可編程的金融。
在兩個國家政府、企業之間建立互信都已經困難重重,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紛繁復雜的世界建立全球性的信用共識體系絕非易事。雖然世界上的國家有諸多不同,但每個文明卻能夠在數學科學上取得共識,數學是人類文明的最大公約數,像互聯網一樣,通過數學算法(程序)建立的規則,或許能夠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獲得信用共識。
2009年中本聰為比特幣建立了一個開放源代碼項目,正式宣告了比特幣的誕生。比特幣使用的底層網絡技術協議就是區塊鏈,和互聯網的IP/TCP協議能夠確保加入因特網的單個網絡能夠互通一樣,這樣一個共同使用的技術協議,確保了信用的流通和價值的流通。
比特幣的風靡引發全球對區塊鏈技術的關注,各種類型的比特幣更是層出不窮。比特幣的初衷是建構一個價值傳遞的互聯網,形成一個可信賴的、自由、無中心的、有序的貨幣交易世界。區塊鏈形成的基于密鑰的、去中心化的交易模式,不但確保了價值傳遞的安全性,也大大降低交易的信用成本,未來將不再依靠各國央行發行貨幣,銀行將無法壟斷金融的權力,傳統的金融體系將被顛覆,全球貨幣統一、人人皆為銀行、點對點金融的交易愿景將得以實現。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