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器的選購是一門不大不小的學問。說它大,是因為對于一些專業人士或者高端游戲玩家來講,顯示器的各項參數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說它小,是因為隨隨便便一臺顯示器就完全可以滿足絕大部分普通用戶的一般需求了。
一、參數解釋
一般商家會為其出售的顯示器標注如下參數:面板類型、屏幕比例、分辨率、色深、亮度、對比度以及可視角度和色域等等。那么這些參數都代表了什么含義呢?
1)面板類型:
面板類型是指顯示器面板所用的材質,主要包括TN、IPS、VA、ADS和PLS五種。各種面板各有特色,從顯示效果的角度來看的話,ADS、IPS和PLS三者看起來差不多,都好于VA和TN,而TN屏的觀感要略遜于VA。
從相應時間來看,VA速度最慢,IPS與PLS相差不多都好于VA遜于TN和ADS。其中,TN屏的相應時間最快。
此外,TN屏的可視角度較小,但價格便宜。IPS屏容易漏光,PLS屏的漏光會比IPS更少,VA屏的漏光最少,對比度也更高,黑色更純。ADS屏幕的透光率更高。
簡而言之,TN屏差,非TN都比較好,但TN屏的響應時間相對較快,雖然也快不了多少,呵呵。
2)屏幕比例
一般有16:10,16:9,21:9等等,也就是長寬比,按需購入即可,
3)分辨率
這個不需要解釋了,4K肯定比2K顯示更細膩,2K肯定要比1080P更好。但是,顯示器分辨率太高而屏幕尺寸太小的話,會讓圖象看起來很小,很難受,所以如果要選擇4K或者2K屏幕的話,盡量選擇尺寸大一點的顯示器吧。
4)亮度
這個不需要太過解釋,簡單來說一點硬性指標吧。一般來說,在黑暗環境下,屏幕的亮度一旦低于80cd/m2,就會對視力造成損傷,而在室外環境下,屏幕亮度低于300cd/m2就會看不清楚。
5)可視角度
這個也不用解釋太多,直接說標準吧。左右可視角度低于60°就很容易被人眼察覺,而在高于120°時,基本就沒有太大差別。上下可視度低于45°就容易被發覺,高于90°就都差不多。
二、色彩
在上文中,一些參數我并沒有解釋,是因為這些參數涉及到的概念太過復雜,因此在這里慢慢解釋。
普通用戶可以就此打住了。
首先說明一點:色彩是區分高端顯示器與低端顯示器的重要標準。
接著再說明第二點:一般用戶的話,根本不需要理會色彩這個概念。
先說色域。
色域是指顯示器能夠顯示的顏色的總和,根據上圖所示,因為顏色的變化是連續的,所以色域實際上是指一塊顏色集合的空間,在顯示面板領域,色域是指顯示器所能呈現的色彩的范圍。
在色域方面,目前通用的有三個標準分別如下:
NTSC,這是美國國家電視標準委員會在1953年定制的標準,作為一種標準,目前已經不太適用于當今的顯示器選購了,因此這點幾乎可以忽略。
sRGB,這是由巨硬公司在1997年制定的標準。
Adobe RGB,顯而易見,這是由Adobe公司在1998年制定的標準,它主要是在sRGB的基礎上增加了CMYK色域,也就是改善了對青綠色的覆蓋。
因此從標準上來講:ARGB優于sRGB優于NTSC。
那么這些標準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呢?看下面這幅圖:
在坐標系中,外面最大的框框就是CIE u'v',也就是我們人眼所能識別的最大色域,因此可以看出,NTSC就是一逗逼(以后誰拿NTSC忽悠你你就給我抽他)
此外,sRGB大概覆蓋了35%的CIE,而ARGB則能覆蓋到50%的CIE左右。
那么問題又來了——顯示器的色域覆蓋是越高,顯示效果越好嗎?
不一定,這個是要看軟件的。
以瀏覽器為例:Google的Chrome就只支持sRGB,并且完全沒有色彩管理功能;Safari就具備了完整的色彩管理功能;IE同樣也僅支持sRGB,但它有部分的色彩管理功能。
|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