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超級英雄IP的成功打造,系列電影的票房好成績,其背后也是印證著迪士尼強大的商業能力。
隨著《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的上映,大家這一段時間都不敢看朋友圈了,生怕有人劇透了內容。
作為可能是漫威超級英雄系列的最終章,整個系列貫穿了二十多部電影,歷時超過十年。漫威的IP在迪士尼的商業化能力下,重新煥發了青春。而這個系列的巨大成功,也反應了迪士尼強大的商業化能力。
超級英雄電影的大行其道
過去十年好萊塢最大的變化是,超級英雄電影系列大行其道。
我們看2018年票房最高的十部電影,排名第一是漫威系列的《黑豹》,排名第二的又是漫威系列的《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排名第五的是《海神》,其他排名前十的超級英雄電影包括死待和蟻人系列。
超級英雄幾乎等同于超級票房。
我們看到,1996到2000年美國的超級英雄電影一共只有8部,包括當時拍過的“蝙蝠俠系列”。而從2010到2015年之間,超級英雄電影大幅提高到了21部。
過去幾年,迪士尼的漫威系列開始出現加速推出。從2017年開始,每年推出數量由兩部增加到了三倍。
我們知道關于“復仇者聯盟”系列的電影已經包括了:鋼鐵俠三部曲,雷神三部曲,復仇者聯盟三部曲,銀河護衛隊兩部,蟻人兩部,奇異博士,蜘蛛俠歸來,黑豹,驚奇隊長等。
好萊塢本來就是一種商業,為什么出現那么多超級英雄電影呢?
背后也有簡單的商業本質。
我們知道電影行業最大的風險是什么?
是票房的不確定性。
電影有典型的“項目制”模式,一部電影票房的好壞是難以預測的。經常有知名的導演和演員,拍出來的電影成了票房毒藥。甚至有許多口碑很好的電影,在最初推出時,并沒有獲得很高的票房。
比如筆者最愛的“肖申克的救贖”,在1994年的票房排名中,居然排到了50名之后。
所以過去十年,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基于IP系列以及續集系列的電影。
這種電影通過第一部的成功,獲取了一部分粉絲,然后就能大幅降低票房不可預測性的問題。
Superhero的IP價值都是最大的。畢竟這些超級英雄沉淀多年,有大量的死忠粉絲。
不可忽視的迪士尼商業化能力
當然,僅僅擁有IP就一定能保證成功嗎?絕非如此!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超級英雄,但背后需要強大的商業化能力。
迪士尼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我們許多人總是能從身邊感知到迪士尼的存在,無論是上海的迪士尼樂園,還是各類迪士尼的玩具,或者是迪士尼電影中的漫威系列,甚至是迪士尼英語補習班。
那么迪士尼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呢?
我們先看看2016年的年報。
根據迪士尼自己對于板塊的劃分,基本上分為四個板塊:電視媒體,游樂場和度假酒店,娛樂事業部,消費延伸產品。
我們也一一做拆分。
電視媒體:
2016年電視媒體貢獻了236億美元收入,是迪士尼收入來源最大的業務,2016年收入增速放緩到了2%。
這一塊其實就是有線電視臺,其中以當年收購的體育電視臺ESPN的收入占比最大。
ESPN是我自己最喜歡的一個電視頻道,每天有大量的體育比賽和內容,還有Sports Center體育新聞集錦。
過去幾年美國電視最大的趨勢就是流媒體崛起。
Netflix剛剛公布了超預期,股價接近800億美元。
在這個大趨勢中,ESPN相比其他電視臺受到沖擊要小一些,畢竟體育比賽還是要看直播,不適合流媒體。
下圖是美國有線電商大概的頻道付費情況。我們看到ESPN價值遠超TNT這種。
游樂場和度假酒店:
2016年游樂場和度假酒店貢獻了169億收入,同比增長5%,也是大多數人心中的迪士尼業務。
迪士尼樂園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夢幻的游樂場,在這里大人,小孩,甚至老人都能玩得很開心。里面有大量漫畫里面的場景,云霄飛車并不刺激,但是很溫暖,許多細節也是做的一流。
今年春節就和父母,太太和兒子去了奧蘭多的迪士尼樂園,那幾天是我這一年最開心的幾天。2016年6月16日在上海開幕的迪士尼樂園,在一年不到的時間就獲得了超過1000萬訪客。在我所有去過的游樂場中,迪士尼是把Loyalty Program做的最好的,也運用了大量的科技。
比如這次去迪士尼,就有一個迪士尼專屬手環,可以進出所有的游樂場,拿Fast pass,酒店消費等等。
這些消費數據能生成在APP里面,綁定信用卡直接付費。
我們這次去,就發現幾乎所有人都已經有了迪士尼手環,說明都是回頭客來旅游。
下圖是迪士尼16年財報中,關于游樂場和度假酒店的收入分拆。
我們看到美國本土依然是大頭,收入142億美元,同比增長5%。
美國本土的增長就是我說的更強的Loyalty Program。用戶在迪士尼樂園的消費整體在增加。事實上過去一年,迪士尼的客單價增長了5%,客流量是下滑的。國際業務主要受益于上海迪士尼開園,增長了7%。
娛樂事業部:
2016年來自迪士尼娛樂事業部的收入為94億美元,大幅增長了28%,是迪士尼所有版塊中增速最快的。
這一塊就是迪士尼的電影事業部。
2016年的財年,迪士尼有好幾部賣座大片,包括星球大戰,美國隊長內戰,瘋狂動物園,尋找多利等。
在收購了漫威之后,對于迪士尼電影IP起到了很好的商業化補充。
從漫威各種超級英雄,再到超級英雄們的大混戰,每一次的彩蛋又會預告一個新的英雄。
一環扣一環,可以說迪士尼是商業化能力的老司機。
另一塊是迪士尼的內容分發,包括一些流媒體電影和電視劇的分發,這一塊雖然很多國內朋友感知不到,在美國買皮克斯的流媒體內容是很常見的。
而收入在2016年也有36億,幾乎和電影票房收入一樣了。
衍生品業務:
最后一塊,是迪士尼的衍生品業務,2016年收入55億美元,唯一出現負增長的業務。
這一塊主要收入來自于授權迪士尼的IP,貢獻了38億美元收入,另一個快就是實體零售,貢獻了17億美元。
也就是,我們很多時候看到的迪士尼玩具,也不是迪士尼生產,而是他們授權的。迪士尼有許多經典卡通人物,大家去迪士尼商店,迪士尼樂園都會買幾個回去。還有就是一些迪士尼授權的手游,但銷售一直也比較一般。包括冰雪奇緣,星球大戰等等。
迪士尼成功的基因:商業化能力
當我們簡單分析了迪士尼過去一年各個業務板塊的變化之后,我們再來反思這個以米老鼠和唐老鴨起家的公司是如何做到1600億美元市值的全球娛樂巨頭。
我個人覺得主要是迪士尼本身的商業化能力和美國文化的輸出。
我們先看商業化能力,IP變現真的那么容易嗎?
一個反面的例子就是超級IP蝙蝠俠和超人,在華納兄弟手里完全沒有做好IP的變現。下圖是2015年北美票房的市場份額。
我們看到Universal Studio和迪斯尼占到了42%的市場份額。
迪斯尼過去幾年的崛起就是來自于其對漫威IP的不斷變現,推出了一系列的超級英雄系列電影,包括復仇者聯盟,鋼鐵俠等。而且這些電影都擁有超級高的毛利率:44%。
相反,華納兄弟在偉大的諾蘭系蝙蝠俠三部曲之后,并沒有再推出過超級英雄系列電影。
而之前的印鈔機魔戒系列也已經變現完了。
這也導致華納兄弟的市場份額從2009年的20%下滑到了2015年的14%。
所以雖然超級英雄系列占美國電影票房的比例越來越高,但是這是一個結果,而且是體系迪士尼商業化能力的結果。
漫威作為一個超級IP,在被迪士尼收購前,其推出的每一部電影都被詬病。而迪士尼卻很好的做到了商業化,通過宏大的世界觀,故事情節的獨立和連貫相平衡,將復仇者聯盟,鋼鐵俠打造成了一款超級印鈔機。
這個IP商業化的過程是環環相扣的。基本上每一次復仇者聯盟都會出現一個新的英雄,這個英雄又會單獨拍成一部電影,然后下一部復仇者聯盟又會加入新的英雄。整個關于漫威系的二十多部電影,他們是獨立,但又是互相關聯的。甚至每一部電影結束的彩蛋,都會對下一部電影做一個大廣告。
不可忽視的文化輸出
漫威的成功背后也有著美國文化的推動。美國隊長、鋼鐵俠都帶有強烈的美國文化色彩。
文化的定價權,才是最有價值的。也是一個大國的根本。
中國在其巔峰的時候,將漢字,中國文化輸出到了周邊的韓國,日本。
美國在成為全球第一大超級大國后,也不斷輸出其文化。
可口可樂,麥當勞漢堡,迪士尼商品背后都有鮮明的美國文化。
迪士尼的成功在于,這些動畫人物,超級英雄,甚至價值觀來自于美國,而美國的普世文化越來越被大家所接受。
今天我們為什么要和星巴克咖啡?
因為美國人在喝。
為什么很少有人喝馬來西亞的白咖啡,因為馬來西亞不夠強大。
這也是為什么日本雖然有許多非常強大的動漫IP,卻很難出現類似于漫威這樣的宏大電影系列。
連今年最新推出的七龍珠:布羅利電影,也更多是對原有內容的“炒冷飯”。除了精美的打斗以外,沒有更多深層次的內容植入。從文化的強大感上,日本和美國的差距還是很遠,很難刻畫多個有血有肉,同時被大眾喜歡的角色(七龍珠那么多人物,搞來搞去就還是孫悟空和貝吉塔)。
未來好萊塢的電影會走向什么趨勢呢?
我認為奈飛的模式會對傳統電影沖擊越來越大,未來奈飛依靠全球最強大的渠道,疊加投入最大的內容體系,將會推出越來越多制作精良的獨立電影。許多用戶在家里足不出戶,依然能夠在奈飛的平臺上看到好電影。
小眾電影要再出頭變得越來越困難。這幾年的奧斯卡就是一個典型趨勢:要么你有票房,要么你有高評價。但很難出現又能拿奧斯卡,又拿高票房的電影了。
最后,我會無限懷念1994年那個電影的黃金年代。從《阿甘正傳》到《肖申克的救贖》,都是那些能夠觸動我們靈魂深處的好電影。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祝大家觀影愉快!
新聞熱點
疑難解答